这是一部讲述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的电影。主人公平山是一名清洁工,对于平凡而规律的工作生活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他热爱音乐、书籍和拍摄树木的照片。一次意外的相遇渐渐揭示了他的过去…
《完美的日子》又名:东京厕所,我的完美日常,新活日常,完璧な日々,TheTokyoToilet。该片于2023-05-25上映,制片国家/地区为日本。该片时长共123分钟,总集数1集,语言对白日语,最新状态HD。该片评分8.5分,评分人数716人。
这是一部讲述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好的电影。主人公平山是一名清洁工,对于平凡而规律的工作生活感到满足。除此之外,他热爱音乐、书籍和拍摄树木的照片。一次意外的相遇渐渐揭示了他的过去…
《完美的日子》又名:东京厕所,我的完美日常,新活日常,完璧な日々,TheTokyoToilet。该片于2023-05-25上映,制片国家/地区为日本。该片时长共123分钟,总集数1集,语言对白日语,最新状态HD。该片评分8.5分,评分人数716人。
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新作《完美的日子》,入围7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最高奖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5月25日,戛纳电影节期间,《完美的日子》世界首映结束,维姆文德斯带领主创亮相,特别介绍了主演役所广司、柄本时生。关于这部影片的详细评价,抛开书本戛纳记者晚点会给出长评。今天,我们先通过这篇文章回顾,德国新电影运动代表人物、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之一的文德斯的创作一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德国电影业处于低谷时期。在当时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下,萌发强烈革新意识的青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于六十年代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后来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受到法国新浪潮以及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这一时期涌现的杰出青年电影人决意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决裂,立志要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一种“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创作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维姆·文德斯与赫尔佐格、法斯宾德,以及施隆多夫被并称为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这几位导演在后来的电影创作生涯中风格各异,自具特色。其中, 由于同样对“启示性镜头”的专注,人们常常将赫尔佐格与文德斯并提,称之为“感性主义”(sensibilist)导演。自然,“感性主义”一词,也远非文德斯电影风格的全部。文/编:骑桶飞翔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公路片:都市人群中的“闲逛者”“我们中有谁不曾在某个雄心勃勃的时刻梦想过创作一部伟大的散文诗?这样的作品必须离开节奏和韵律去显出它的律动;它必须充分地轻快流畅,充分地灵活多样,以适应灵魂那奔放不羁的骚动,适应梦境那此起彼伏的波浪和思想那突如其来的紧张。这种能激发灵感的理想主要来自大城市的体验:繁复的关系交叉碰撞,结集在一起。”——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在新德国电影四大主将的创作中,法斯宾德的电影兼具娱乐性与批判性,施隆多夫喜政治隐喻,赫尔佐格多关注怪诞与极端,而维姆·维德斯则以其创立并发展了的公路片而闻名。事实上,文德斯在年少时即对好莱坞的西部片和公路电影有着非同寻常的痴迷。在七十年代,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公路片,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公路三部曲”:《爱丽丝城市漫游记》、《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公路之王》海报但文德斯更受人关注的两部也许还是《德州巴黎》与《柏林苍穹下》。这两部电影同样不乏道路的主题与寻觅的色彩,而贯穿影片始终的,则是文德斯镜头下一个个“情绪的片段”。在文德斯的电影中,主人公常常因为各式各样的缘由踏上旅程,处于一种漫游的状态。在《爱丽丝城市漫游记》中,德国摄影记者为寻找一次图片报道,于美国的公路上来回行驶;在《错误的举动》中,年轻作家为摆脱虚无、寻找灵感而踏上旅程;《公路之王》,则是关于放映机修理员布罗诺与身处困境中的罗伯特相遇后共享了一段自由的流浪时光而后又各自分离的故事;到了后来的《德州巴黎》,主人公则义无反顾地踏上德克萨斯州的荒漠道路,影片被披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这种漫游的状态诚然打破了影片叙事上的连贯。但是,这些都市中的“闲逛者”,通过无止境(有时不无乏味)的旅程,让观众领略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及现状(《德州巴黎》便借荒凉沙漠,隐喻冷漠社会下难填的隔阂和被放逐的人类心灵)。同时,还有那些在松散的旅途或驻足沉思中,突然遇到的那些无法言喻的时刻。这些时刻“清晰得如此出人意料,具体得如此压倒一切,以至于你屏住呼吸地坐着,或者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这些电影中的时刻/“情绪的片段”,正如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中所阐述的“惊颤”体验一样,正是文德斯影片中感性主义层面之所在。作为现代生活带来的最惹眼的意象:冷漠——使得人们不再“关心他人”。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唯我、效率,成了至上的准则。人们不再交流,不再攀谈,每个人所顾及的也无非是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地前行”而已。心与心的距离逐渐拉开,在沟通的失效与人际关系疏离的双重鞭挞下,现代都市的体验只让人感到世界无聊寂寞至极。《柏林苍穹下》剧照,散伙后的马戏团只留下了玛瑞安一人呆坐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也造就了一批“闲逛者”。这些人迷恋置身人群(道路)所带来的享受(尽管他们并不愿意融入其中)。面对道路上呈现在“闲逛者”面前的新鲜事物,面对一个个不断出现的不期而遇的场景,簇拥的人流、变换的情景让人无暇细细体会却显得美妙无比。于是,本雅明所言的“惊颤”体验便出现了,并随着旅程的发展,一波未平,另一个又接踵而来地“涌现”在“闲逛者”面前。毫无疑问,文德斯对现代社会的冷漠与疏离是深得其旨的。这种对于“惊颤”体验的表达在《柏林苍穹下》中得到完满的展现。《柏林苍穹下》讲述了在城市中游荡的天使,倾听纷纭众生内心声音的故事。天使丹密尔,聆听受苦者的言语这部饱含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品,作为一首当之无愧的电影诗,又常常令人想起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下,黑塞追寻自我与顿悟的流浪汉小说《悉达多》。(而《柏》的续集《咫尺天涯》,被文德斯加入了一些情节剧的色彩,其间的失落与颓废,则让人想到令人窒息的《荒原狼》。)这些天使既是救赎者,又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日日夜夜面对着“那些喃喃自语的心声,或苦涩,或向往”(战争、灾难、细碎的欢乐,永生使得这些天使见证了人类历史的一次次“惊颤”)。同时又是被救赎者,面对永恒的虚无,觉悟到人之成为人的原因:牺牲、爱和为他人服务(一如塔可夫斯基在《飞向太空》中给出的答案)。摄影机:作为抵抗事物毁灭的武器与文德斯影片中公路主题一同,构成其电影风格另一端的则是对于真实的记录。文德斯在十几岁时初次抬起摄影机镜头,拍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那是由文德斯窗台下的行人、街道和倏忽而过的车子构成的不间断的影像,这也基本奠定了他之后的作品中,倾向如实呈现事物本来状态的底色。文德斯文德斯将摄影机看作是抵抗事物毁灭的武器,并同时常常抱持着用影像来忠实地纪录并拯救事物之存在的责任和信念。文德斯常常拿来引述的是塞尚的一句话:“事物正处在消逝之中。如果你要看东西的话,你要快一点。”文德斯的影像风格也常常因这种观察者的视角而显得宽阔冷静。尽可能少地使用蒙太奇,以旁观的姿态来持续地记录运动、变化, 公路、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纷纷扰扰的人群、繁复浩渺或者荒芜嶙峋的自然,便悉数在文德斯的电影镜头下得到了呈现。同时,一种清水芙蓉,不事雕饰的美学风格也就诞生了。事实上,在文德斯的影片序列中,纪录片占据了很重的分量。《寻找小津》(Tokyo-Ga ,1985)是文德斯对自己电影事业上的“精神之父”小津安二郎的一次寻访,在这部纪录片中,文德斯用小津式的手法来记录这段旅程,展现了东京平淡无奇而又微妙祥和的社会景观。《乐土浮生录》(Buena Vista Social Club,1999年)是年少时即“被摇滚乐拯救”的文德斯对热情动人的古巴音乐的一次记录。ChanChan(PopularizadoPorBuenaVistaSocialClub)音乐:AmeritzKaraokeLatino-Karaoke-CantaComoBuenaVistaSocialClub《乐土浮生录》配乐其余的作品诸如3D纪录片《皮娜》(对“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舞蹈美学的呈现)、《都市时装速记》(Aufzeichnungen zu Kleidern und Städten ,1989)等等,也都得到观众不同程度的好评。当然,文德斯最受人们称赞的纪录片也许还是《地球之盐》(Le sel de la Terre,2014)。在这部影片中,文德斯跟随摄影师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SebastiãoSalgado)的脚步,将满是悲悯的目光投向大地。《地球之盐》海报从科威特油田大火到卢旺达大屠杀,从埃塞尔比亚难民到南斯拉夫内战,一张张关于人类的冲突与野蛮行径的黑白摄影杰作,在短暂的时间内以幻灯片式的速度缓慢地呈现。对这些苦难的见证使得萨尔加多陷入绝望,并感到“人不能这么活下去,没有人配活下去”。而大自然使得萨尔加多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寻找摄影的可能:通过对《创世纪》项目的完成,将自我的救赎融入到对地球上浩瀚生命的敬畏、记录和保存。※参考:[1]弗兰克·考施,于贝尔·尼奥格雷,曹轶.关于维姆·文德斯和摇滚的访谈——音乐根植在我的创作中[J].世界电影,2009(03):41-44.[2]梅书英. 威姆·文德斯电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3]潘明歌.文德斯电影主题模式和风格模式的解读[J].电影文学,2014(19):46-47.